1946年底,晋察冀军区对第二纵队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。原司令员兼政委郭天民被换下,杨得志和李志民分别接任司令员和政委。虽然这次调整看似常规,但实际上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原因。
郭天民是第二纵队的创始人之一,抗战时期就开始领导这支部队作战,直到解放战争时,这支部队被编为野战纵队,成为晋察冀军区的主力之一。郭天民在军区内的地位极高,且是少数几位出色的战将之一。然而,他被换下的主要原因,是军区在进行精简整编后,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受到了影响,特别是在张家口保卫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此时,部队的主力已经在东线与蒋介石的中央军作战,取得了一些胜利,而西线因兵力不足,导致傅作义部的偷袭成功。最终,部队不得不从张家口撤退。
如果没有这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,部队本可以凭借足够的兵力保卫张家口。从萧克、杨得志、李志民等将领的回忆中可以看出,精简的幅度非常大。整编过程中,许多身体较弱或家庭条件困难的士兵被安排复员回乡。军区还计划给大约二三万士兵发放“光荣退伍”证章,复员人数过多,极大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。杨成武和李志民也经常深入部队,调查了解复员情况,最终确认大约有一万多名士兵复员。尽管复员的兵力有所减少,但一些精壮的兵员和干部仍被不适当地送回了家乡,这一措施曾一度影响了士兵和干部的士气。
展开剩余65%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第二纵队,其他军区和纵队的情形也大致相同。郭天民所领导的第二纵队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。
在这一阶段,停战协定已经签订,看似和平的氛围让晋察冀军区成为精简整编的“模范”单位。然而,随着国民党军发起全面内战,敌军对张家口和承德发起进攻。部队不得不展开承德保卫战,然后集中力量进行张家口保卫战。若杨得志所在的纵队没有前往冀东,而是集中兵力在东北,张家口保卫战的压力可能会更大。当时,执行机动作战的部队只有第二、第三、第四纵队,其他部队都转为二级军区,只负责区域性的战斗。
在张家口保卫战后,晋察冀军区召开了总结会议,郭天民因直率的性格,与上级发生了争执,最终决定离开第二纵队。此时,刘邓首长提出要求杨得志的纵队归建,因此杨得志和曾思玉留在晋察冀,杨得志被调任第二纵队司令员,李志民则担任政委。
此时,第二纵队的领导班子发生了变化,原本由郭天民担任的司令员兼政委的职位,被两位新军政主官接替。这样的调整不仅仅是为了指挥作战,更重要的是为了整顿纵队的思想。郭天民在部队中的威信非常高,很多人认可他的指挥和领导风格。因此,领导层的变动让部队内部产生了不小的情绪波动,尤其是在张家口保卫战后的情况下,加上过度精简整编的影响,需要一名政治工作干部来稳定士气,重新调动指战员的思想。
李志民在回忆中提到:“我们都知道,这个任务很重,所以一路上讨论的都是如何把这支部队带好,如何多杀敌人、多打胜仗,不辜负领导的信任。”他们到了第二纵队后,立即开始深入调查研究,分析部队的情况,并着手改进行政管理和军事训练,李志民则主要负责党的建设和思想工作。
两人配合默契,经过半年多的努力,晋察冀军区在1947年夏成立了野战军。杨得志被调任野战军司令员,而陈正湘则担任第二纵队司令员,李志民继续担任政委。
被换下的郭天民离开了晋察冀,加入了刘邓指挥的部队。随后的“千里跃进大别山”行动中,郭天民随部队开辟了鄂豫军区,之后又随陈赓转战千里,成功追击敌人,并取得了多次胜利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